2009年4月4日

[轉錄]消費者願不願意花錢買良心?

消費者願不願意花錢買良心?

EMBA雜誌編輯部/文

公平交易咖啡、在地生產的有機水果、沒有非法童工參與製造的球鞋……,這些製造過程符合道德標準,負起環保、人權等社會責任的良心商品,往往成本因而提高,但是消費者願意多花錢購買它們嗎?

針對這個問題,學者楚都(Remi Trudel)等人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商品有沒有良心,消費者是在乎的,他們願意多花錢買這樣的產品。至於非良心商品,消費者還是會買,但是價格明顯要低很多,他們才會買。

楚都等人日前於史隆管理評論(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上發表實驗結果。他們的第一個實驗主題是良心咖啡豆,實驗中有一種咖啡豆,包裝上強調公平交易,沒有剝削咖啡農。結果,比起一般咖啡豆,消費者一磅願意多付一點四美元購買。

實驗中另有一種咖啡豆,包裝上透露出產製過程不環保,而且有虐待童工的情事。結果,比起一般咖啡豆,一磅必須多便宜到二點四美元,消費者才肯購買。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一般人對負面資訊的反應比正面資訊強烈。楚都分析,這個現象也在實驗中出現,消費者希望少付給非良心商品的金額,是他們願意多付給良心商品金額的兩倍。換句話說,消費者想要懲罰公司的幅度,比他們想要獎勵公司的高出一倍。

楚都等人的第二個實驗主題是良心T恤。實驗分成五款T恤,依序標示包含五%、五○%,與一○○%的有機棉,第四款沒有任何相關資訊,第五款則顯示製造過程不環保。

結果,消費者仍然願意付比較多錢買包含有機棉的T恤,然而,有機棉的含量比例並不會影響他們多付的金錢數目。也就是說,一旦被消費者歸類為良心商品,在他們的心中,商品就跨過了一個門檻,不會因為商品更有良心,消費者就付更多錢。他們給予前三款T恤的獎勵是一樣的。

但是,如果公司讓消費者覺得T恤百分之百都是有機棉,只要摻雜了一小部份的非有機棉,消費者就會視T恤為非良心商品。

楚都因而建議,公司的所有商品不見得都要符合全部的良心標準,公司如果可以為消費者和產品分類配對,例如特別重視環保的消費者,公司就針對他們強打綠色商品,讓綠色成為商品的競爭優勢與行銷重點,公司可以訂更高的價格,目標消費者還是會購買。

此外,消費者對商品負面資訊的記憶,比對正面資訊牢固。公司良心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很容易被後來出現的非良心行為消除(公司採用的是良心咖啡豆,後來改採來源有疑慮的咖啡豆,品牌符合良心的形象立刻消失)。公司若先有非良心行為,再出現良心行為,卻很難洗掉顧客的記憶。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272期(2009年4月出版)
==============================================================

當人走向數值面的窮困時,會更希望凸顯某些精神面的富有。
一旦有正面故事的產品為某種的價值觀發聲,它便有了屹立的市場空間。

本文獻給從日本飄洋來台相當於好幾期日本語授業學費的MUJI白蠟木伸縮餐桌及木椅。
從2009年2月6日付定金起,折騰了一個多月(等日本進貨、申請聯名卡、核卡通過、付尾款、送貨組裝)。
終於在2009年3月13日進駐。

恭喜我們邁入小天地的第二階段。: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