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New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ew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11日

[轉貼] 頸椎骨折實驗記錄報告-醫院恐怖故事

實在是太恐怖,看完都要閃尿了,只好轉貼給大家挑戰膀胱括約肌!!



*維基1: 1995年中華民國領導人:總統李登輝(1988年-2000年)、行政院長連戰(1993年-1997年)
*維基2: 健保沿革有提到: 民國75年5月,由行政院核定的「中華民國台灣經濟長期展望」中提到以民國89年為全民健保開辦目標年。推測應該是因為選舉而提前開辦。



 *維基補充: 這裡應該是作者筆誤。2011年1月5日二代健保一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後,前衛生署楊志良提出辭呈下台。因為他認為自己當初出任衛生署長的任務就是調整健保費(尤其是有錢人的健保費)以及追討台北市所積欠的健保費,以維持永續經營及社會公義。


















*維基補充: 楊志良說:「健保不能倒、醫療不能少、保費不能漲,只有請上帝當署長」 






轉載出處:好有才華又愛國的漫畫家: 頸椎骨折實驗記錄報告

==========================================
[補充1] 台北市政府積欠保費

勞健保補助款爭議,源自1999年《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營業稅由地方稅改為國稅,引發直轄市政府「非設籍住民勞健保」保險費補助款爭議。

北市和中央政府對於勞健保爭議持續多年,前市長馬英九多次提起訴訟,而郝龍斌任內提出5年還款計畫,清償400多億新台幣,還剩下209.62億元。但這209餘億中有72.38億元,北市跟中央仍有部分爭議。

這72.38億元爭議之處在於「非設籍在台北民眾健保費」,過去北市和中央雖談妥補助一半,但雙方認知出現落差。

2015年1月,柯文哲指示勞動局朝「依法行政」、「欠債還錢」方向研議,經過市府勞動、財政、主計、法務、衛生各局處研商後,決定先由市庫中提撥13.75億元作為健保還款,餘款再跟勞、健保局協商分年攤還。未來5年將分年攤還剩餘的209.62億元,中央政府會繼續補助68.56億元,北市府則需負擔141.06億元,將會盡力爭取議會支持分期攤還。市府表示,已表現最大還款誠意,希望勞、健保局能依北市政府還款情形,按還款比例,解封遭查封的市有土地。

參考資料:風傳媒- 「欠債還錢」 柯文哲下令償還2百億勞健保費(**標題有點誤導)

==========================================
[補充2] 台北市政府積欠保費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4條有兩個規定很重要:家庭責任醫師制度、轉診制度,但並未落實。柯文哲上任後開始從中低收入戶推動家庭醫師制度,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醫院型,很多人健康狀況很差、住在沒電梯的5樓,沒辦法到醫院,市立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可以去看他。
另外一種是社區型,鼓勵開業醫師組團隊去看社區裡面的中低收入戶。這兩個制度在試驗中,有待觀察成效。

參考資料: 康健雜誌-柯文哲:健保法明明有這一條,政府卻帶頭犯法(**標題也是過於負面)


2015年6月29日

[腰子] Day 2 in London (Part 1): BBC> Piccadilly Circus>National Gallery&Trafalgar Square> Covent Garden>Houses of Parliament

今日是走到腿斷掉的行程: BBC電視台 > Piccadilly Circus > National Gallery & Trafalgar Square > Covent Garden Market> Victoria Embankment Gardens 看溫布頓網球賽> Houses of Parliament >Westminster Abbey and Saint Margaret's Church > China Town吃晚餐 


BBC竟然就在我們住的Hostel旁邊。於是先去朝拜聖地了。






走進BBC大樓東張西望,外頭還有一個主播台,不知道是錄影用,還是展示用。反射神經的OS是小太陽是否可以繼擔任(?)緯來體育新聞主播後,躍上更有影響力的國際舞台。


不過親切的工作人員沒多久就前來戳泡我的幻想對話框,問我是否有預約參訪或需要甚麼協助。若沒有登記預約參觀是無法進去更裡面的辦公區(出入要刷門禁卡)。不久之後看到一群貌似高中生參訪團排隊準備入場,感覺會很有趣,下次一定要排這個行程。



{補充}

在整理這篇腰子期間,剛好看到一則有點擔憂的新聞報導。近期是英國政府預算編列期間,除了不久前BBC裁到1000多名員工之外,政府打算縮減BBC的編制與預算經費,而引發很多英國名人-包括史上最不帥但身體素質與武打表現極佳的007 Daniel Craig、在莎翁情史電影裡演五分鐘伊莉莎白女王就抱走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簡直是給Kate Blanchett難堪的Judi Dench、用八本書打開全世界想像力的J.K. Rowling…等,當然還有更多好萊塢名人,都聯署寫信給英國首相,聲援BBC!

Leave the BBC alone, Hollywood stars and TV presenters tell DavidCameron

BBC恐面臨經費刪減與重組!大咖明星發聲搶救

BBC總裁反駁政府削減公司經費提議

 

我覺得信裡的這段說得很好:
大咖明星致函給首相卡麥隆的信中寫道,「儘管 BBC 並不完美,但它仍是催生創意發展的組織。英國的創意經濟正蓬勃發展中,而且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功,BBC 正是英國創意產業的核心。BBC 在國內受到人民的信任與愛戴,在國外更是受到大家的羨慕,消滅 BBC 就等於是消滅英國一樣。」。

媒體數位化發展(電視收視率下滑)、BBC是否不應該製作商業節目等確實都值得討論,但若只從獲利營利/收視率來決定媒體的價值或存廢(或資源怎麼分配),那台灣早已讓大家學到教訓,痛切地感受甚麼叫做回不去的遺憾。

國家供養專業客觀負責任的媒體(特別是新聞媒體),是在提供民眾選擇維持民智或判斷自由(我覺得判斷自由比言論自由更重要)的權利2014BBC在處理蘇格蘭獨立公投的議題時,為了不影響公投,選前報導期間BBC堅持中立客觀原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更不用說BBC製作出多少優質的電影(Sherlock捧紅BC,讓英倫性格小生風潮重新席捲全球)、影集、綜藝節目等,為英國甚至可以說全世界的不安定的靈魂們,催生出難以斗量的創意能量。

我忘記從甚麼時候開始,除了篩選水平高的朋友分享的新聞或社論之外,我只主動閱讀關鍵評論網跟BBC中文網的時間;台灣媒體浪費我的生命也就罷了我只要想到他們浪費社會資源我就上火。打開MOD除了電影幾乎都是看BBC entertainmentFOX HD等頻道。

保守黨豈止是消滅英國,根本是消滅小太陽的小宇宙()
Cross fingers for BBC.

{以上補充完畢,讓我們繼續往南走}

Piccadilly Circus位在倫敦最熱鬧的區域之一,五叉路口,所以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經過,但今年度首回報到,小太陽溫故、小官知新,還是很認真地攝一下。






很大一片彷彿無接縫曲面的LED廣告螢幕,好幾個品牌廣告固定在上面,也因此Piccadilly被比喻成倫敦的時代廣場
(看到麥當勞的Mobile APP互動廣告,職業病發作地側錄)



除了Piccadilly Circus、紅色公車,紅色電話亭也是相當容易獲得的icon,看似光鮮亮麗,但強烈建議肺活量不佳的人不要輕易走進去拍照,裡頭像是煮了100年的臭豆腐。



National GalleryHaymarket路上,會經過很多家戲院,不趕時間就東晃西晃探頭探腦進去拍照。







National Gallery前的Trafalgar Square超寬廣,加上有打敗法國國民偶像拿破崙的英國民族英雄Nelson將軍紀念柱在此,教人特別容易熱血亢奮,所以這裡就像台北的自由廣場,許多示威遊行常常是從這裡開始。







紀念柱底座的浮雕刻的話: ENGLAND EXPECTS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
真叫人百感交集(來歐洲真的很容易被范仲淹附身啟發關於國家意識與民族主義的思考)

而來這裡的觀光客,熱血則是用在挑戰四十四隻石獅子的繞口令
因為幾乎沒有可以腳踩或手扶的施力點,我們必須用極強大的核心肌群+臂力+臀肌(其實我根本沒有這種東西)+無視他人的厚臉皮(這我倒是很多),才能努力爬上這個高台站在獅子前面。


(事實上,我們是個別蹬上去後,上半身掛在高台上動彈不得,由下面那個快要笑死的人幫忙用力頂對方的屁股,才有辦法爬上去)

(這個爬到獅子頭的熱血男兒真的太誇張了)

跟獅子頭相比,Nelson將軍紀念柱更是像蘇志燮歐巴般地高不可攀...


只能用Gopro空拍,輸出大海報放在這裡給大家聞香...
**往裡面走,還真的是咖啡店跟(很乾淨的)廁所呢。(笑)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