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8月30日

[劇透] Wanderlust 漫遊癖




當然是因為女神Jennifer Aniston而收看 *笑*

嚮往在紐約的生活,
George and Linda在生活水準最好街角還有好喝咖啡館的西區買了飯店式住宅
一個蝸居,
透過視訊跟亞特蘭大的老哥作新屋導覽只需要三秒;
白天屋內的空間是客廳、晚上鑲嵌在牆壁內的床架放下來就是夫妻可以親熱三秒內不小心就睡著的地方;
入厝派對大家只能立食聊天;
朋友挖苦他說~super small, and, very expensive?!誰能這樣一舉兩得?你真幸運!”
(幸好有一大片的落地窗,可以鳥瞰紐約西區的風景…不然跟監獄真的沒兩樣)

然而入住隔天,George的公司破產倒閉、Linda的企鵝紀錄片被HBO回絕,
失去收入、繳不出房貸的他們,只好流浪街頭
回去亞特蘭大的途中,他們發生了交通意外,只好借宿一晚在一個嬉皮社區
因為這一個驚奇美妙的夜晚,他們決定成為一份子,展開了兩週特別的生活體驗。

這個rural commune是自給自足的生活圈,靠賣農作物與手工編織品賺錢,
基本上就是禮運大同裡講的天下為公的實踐,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女老幼的關係很緊密,甚至超越家庭關係: 房間跟廁所沒有門、物品共享、誠實圈說出內心話、開放性關係等。

劇中的波希米亞風格,自由與開放,真的真的真的很迷人。
(也是我最喜歡這部片的部分)
清晨在樹林裡做運動,吐氣吶喊,天人合一(還要think global)
傍晚群聚彈吉他打鼓唱歌,晚上當然還有大麻
吃素、不殺生、自然(自助?)分娩


然而看似完美的生活,就在Linda偷偷跑去鎮上的拖車餐廳吃肉時,
遇見了社區裡最年長的老人(同時也是那社區的landlord)也在吃肉,
他有所感慨地點破這個光景
“41年前我跟另外9個好朋友(這些人都不在了)買了這塊地,享受自由演變到現在這樣,有時候我覺得好像失去了一點真實…”

嬉皮”在美國的音樂藝術政治層面均有發生影響,迷幻搖滾、藍調、和平主義(彩虹)...等都是這個反文化思想之下的產物,
但很妙的是,在很多美劇裡,他們總是有個很亮麗驚艷的出場,卻以狼狽難堪的形象畫下句點。
例如過度情緒化(價值觀衝突時)、例如濫交、例如嗑藥。
(美劇Happy endings很愛影射反諷特定族群。劇中甚至模仿walking death橋段來諷刺做作的嬉皮人士,真是苛薄得一點都不手軟)
最後,GeorgeLinda因為對人生觀與認同感的衝突而鬧翻,Linda留在社區,George回去亞特蘭大的哥哥家;
某些令人擔憂的信仰被戲劇化地凸顯(例如:出生兒不剪臍帶,要讓它自然乾掉脫落)
以及年輕有才華的領導者變成了破壞平衡、濫用free sex的人
最後的最後,鬧劇終於喚醒主人翁對真實的知覺。
兩個相愛的人發現: You are where I want to be.

通常我們只有在have nothing to lose的時候,才有wander的勇氣。(至少本人是啦)
兩袖清風的wander過後,才發現原來我還擁有很多。
It's great to wander for a while. 

雖然夢幻社區不是我們的終身契約,
但還是可以拈花惹草逛花市、攝取有機食物、主張愛與和平及政治參與、愛護動物、用三聲的嗡開始一天的活力...

至於分享,當分享牽涉到平等的規範(mine is yours so yours is mine as well、I can do what you've done to me ...),最後容易淪落成trick,或是期待的失衡。
與其期待與他人分享,不如讓自己成為giver。

說到這裡,今天收到了處女座壽星貓同學的手工驚喜禮物,這算是嬉皮精神吧。
Love and Peace !

更多Wonderlust劇情介紹: http://www.imdb.com/title/tt1655460/

2011年5月19日

[旅行] 侯硐與ニャーコ

「侯硐(「猴洞仔」)車站」是這一兩年興起的輕旅行景點之一。

引起話題的原因很特別,「因為這裡有很多悠閒的貓,一點都不怕人」,
好久以前,貓同學告訴我。
(後來這個地方越來越出名,越來越多人跟我推薦這個景點...)

由於小時候聽太多黑色奇幻故事跟貓有關,
其實我一直很怕貓,特別是牠們在光線下瞇成一直線的瞳孔。

而從大學時代開始,認識好多喜歡阿貓阿狗(?)的超級好朋友,
還有養貓成痴的前前同事,以及自稱是「貓」的前同事...等
看過各種不同個性的貓,開朗的、笨拙的、甚至自以為是狗的貓...,
就像我因為Odie而喜歡狗一般,我也因此發現了貓的可愛之處。

【中場休息‧回顧篇】









My dearest (小)虎皮 , who let me start to like cats. 
    (攝於2005.6.11貓主人生日派對) 














←日本四大古城-彥根,當地專屬代言人就是
    彥根貓ひこにゃん(Hikonyan)
    到處都是他的周邊商品與石像,
    可惜我們去的那天,麵店老闆娘說他在睡覺,沒有遊行。
    (攝於2010.8.6 彥根‧夢京橋街道) 









←溫柔的(黑)貓同學。 外表犀利冷酷,內心卻兼具火熱與慵懶。真的是隻貓來著。 
    (攝於2011.3.13  creative photo shooting @ 北海岸 )





【中場休息結束‧要開鼠囉】

從南部旅行回台北後開始救(旱)災的梅雨季,
正好從前天停止而放晴,
昨天小官難能可貴地偷得浮生半日閒,
加上這陣子我喜歡上鐵道小旅行的感覺(其實只是坐了火車去饒河街夜市),
午餐過後,我們倆人出發前往距離台北車程約1小時(台鐵區間車)的侯硐‧貓村

這個僅約一「里」大的景點,
因為weekday的緣故,沒有過多的觀光客與單眼相機,
人類跟貓咪大約是一比一,人聲跟貓聲一樣安靜,真的給人遠離塵囂的感覺。

第一隻被小官發現的貓,竟然是躺在車站樓梯的遮雨棚上。
看他睡午覺的模樣,讓這曾是黑麻麻的礦區風光的線條,變得柔和。






















還有在草地上休息的貓。

































侯硐的貓完全不怕人,鏡頭對著他時,他甚至會朝前走過來,
還定格讓我們拍,真是專業。


不會貓語只會日本語的我,在涼亭大喊一聲「にゃあこ!(喵咪)」,
結果兩隻貓朝我這邊走來,
一隻跳上平台坐在我的包包旁,
另一隻則是跳上來看我化妝包裡有什麼(食物?)。

「食よ...(沒有吃的東西喔...)

話一說完,貓竟然就走了...
那個當下忍不住有了「說不定真的能溝通耶」的錯覺。
我想,又是中了萬城目老師*的毒吧。

走過運煤大橋,我們來到日據時代興建的侯硐神社(供奉天照之神,類似台灣的土地公),
但抵達時才發現遺跡只剩下鳥居跟參道而已,本殿的位置變成了制高的平地,沒有再重建。

 ↓參道入口的鳥居
 ↓空空如也的本殿(但視野非常好)
↓往回走到運煤大橋旁的大樹下,貓在乘涼,單眼在偷拍我們(小官發現的)

往車站的另一側,穿過長廊就是侯硐貓村,由一群愛貓的志工照顧。
為了趕六點的火車班次,無法完全效法貓的悠然,
但有隻白得很搶眼的貓,忍不住讓我們停下腳步多拍了幾張...
我學他趴著(真的很舒服耶),我們兩個就這樣互看快一分鐘,
他動都沒動...照「瑪德蓮夫人」的故事來看,他應該是在恍神...(笑)

回到火車站買車票,售票口也有「永遠的列車長-黑鼻」的塑像,
帥氣可愛的程度,完全不輸給日本的ひこにゃん哩!




★關於貓那充滿貴氣的慵懶...

在貓的一生當中,最忠貞不渝的不是對食慾,也不是對性慾,而是對睡眠的慾望。一天二十四小時,貓要睡到十六個小時。以平均12年的生涯來計算,醒著的時間才不過四年。據說就是因為貓老是在睡覺,所以被取名為「寢子(Neko)」。 From《鹿乃子與瑪德蓮夫人》,by萬城目學。



2010年12月1日

[仕事] 吐槽計程車司機比忤逆老闆更帶種

中午,貓同學貼了這段話給我,然後跟我說,"我覺得妳就是這個樣子。越來越明顯。"


做過Account的人,都有個壞毛病,就是很囉嗦,或是很挑剔,容易挑人毛病。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長期被客戶質疑,被創意質問,在不合理的時間完成所有的事情,
所以為了確保每件事沒有脫軌太多,會變得很神經兮兮地叮嚀這叮嚀那;
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很多時候靠邏輯判斷,更多時候靠直覺,經驗和習慣給答案,
被人問倒前,自己得先想好一套"說法",然後再反客為主跟人要資料要資源要時間,
反之亦然,在聽到別人的說法時,質疑永遠先出現於認同。


事實上,溝通到要動怒的次數變得很頻繁的這陣子,也讓我正好又開始思考這件事情。


從媒體廣告AE、AM、AD,
到媒體企劃(一度還兼創意的quality control)、到當小組主管,
正面如太陽般的我,確實也經常過於嚴厲與謹慎,
而在溝通的過程,扼殺了不少熱血人士的熱血想法。

成全了效率與報酬率,卻犧牲了某些可能性。

關於工作的grumbles,
也許因為老闆們幾乎都不是account出身,
而我們又以account的標準在檢視他們的做事與管理的方式--
時間管理、信件寫法、邏輯與條理、資源的合理分配、利潤的控管、可行性分析...等;
所以偶而會產生內心或外顯的"火花"。
如果把他們當"創意人員",我們是不是比較願意花effort去呵護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想法?

或者把他們當成計程車司機 (account通常都很喜歡跟社會各階層"搏ㄋㄨㄚ`"),
當我們面對高談闊論的司機時,通常都願意聽,即使不認同,也不太會當面吐槽。

下車,就沒事了。

=============================================


[後記]


昨晚Oneway表弟邀請我出席某理財說明會,
我請他發簡訊給我memo,
結果他很有效率地馬上傳了簡訊給我,但內容主要只有地址。


我到今天都還有一直有想回信的念頭,
想告訴他一封好的簡訊,應該包含哪些資訊(不外乎是5W1H),即使雙方已經電話確認。


剛好貓又提這件事情,我想我的"噁抗毒"...恐怕是打血清都洗不掉吧。


但....我還是會繼續努力的,像志玲姐姐一樣,永遠選擇當向日葵,向著太陽。






因為創意可是人類生活成長進步的催化劑呀。: )


2010年11月4日

[夢想] 月付2500,入住信義區

想不想每個月付2500,可以入住信義區?


昨天貓分享了一則很妙的討論帖。


這個話題引起了一陣討論。

感覺很划算耶。整天只要在豪宅裡餵餵貓、掃掃地...
你怎麼知道一定是豪宅?
一個房間就6坪大,表示整戶應該更大吧...
(看到黑影一定要補兩槍染房來的子彈,才不枉費媒體人的唯恐不亂天馬行空特質)

這跟去帝寶應徵瑪利亞差不多阿。
那也不錯阿,我們現在的工作跟瑪利亞有甚麼不同? 而且又看不到小S...



我的結論是要去考美容師執照,入住豪門社區,服務名媛貴婦,

總有一天可以飛上枝頭,變紅鳳凰黃鳳凰粉紅鳳凰....



========================================================
後記


貓說,有人在討論區發問


"如果兼提供其他功能,是不是免費?"








雄雄發現我們這種老是想靠苦力賺錢的傳統思維,實在是很要不得。
要向這些孩子們多多學習才行。


2009年11月19日

[某物]理想的世界

今天中午跟小派,Frank出門吃飯散散心,

沿著伊通公園,拖著沉重的腳步,聊著工作的事情,

眼尖的法蘭克看到向來緊密門扉的Gallery,

敞開著讓人一眼可以望見牆上的設計作品,

大門正中間牆面的畫,顏色鮮豔地吸引著我們,

於是我們走了進去。

它叫做。。。

【理想的世界—亞洲新興藝術家群展】



邀請來自泰國Attasit Aniwatchon(阿塔希.阿尼瓦鐘)、中國的孫遜、台灣的陳敬元、許尹齡用不同的思維呈現對於理想世界的藍圖與疑問。



逛了一圈(其實也只有約莫1.5個隔間的空間),有個作品很快地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它其實是5幅畫銜接起來的連作,

其中兩幅,看起來是有人拿著很像馬(或某種四支腳的動物)皮的囊袋,鬆鬆垮垮的,

裡面塞了很多看不出來是甚麼的東西,

很像腸子滿出來、又很像塞了垃圾....


法蘭克說:這幅畫好像我們在提案時的樣子。



一團混亂,好像甚麼都有,又好像甚麼都不是。



我跟小派完全地附和點頭。


jolene5719 拍攝的 21世紀少年‧游牧座標-陳敬元。
回公司時上網搜尋不到那幅畫,好可惜(應該要偷拍起來的),只找到最接近的作者作品圖


因為真的太貼切了,我馬上轉過身去找作品介紹,

而這作品竟然很神奇得就叫做: Let's talk about something。

我們三個都笑了。

ya~let's talk about something。

Something which is nothing ...or something like shit 。

2009年6月14日

[退潮]記憶與小說

關於我的記性不好,能歸咎的原因可牽拖到祖宗十八代,然後列出百百種,例如:

因為小時候對很多事情過於敏感在意,長大後以「刻意遺忘」的反動讓自己好過一點,然而將達爾文定律發揮到極致,便演化成了「健忘」。

由於相當自我中心的自戀傾向(這幾天得知「自戀」是我的本命),不自覺將記憶過度包裝,常把自己視為大河劇裡幕府時代萬人之上的將軍,寫出煽情或扭曲的歷史。但又知道歷史是主觀的紀錄,而不敢盡信,所以對自己的記性會產生一種矛盾的不信任感。

身邊有太多記性一流的親友(例如高中時的40、大學時的香君、中生伴侶小官),導致我會偷偷把他們當作暫存記憶體,結果自己沒有備份。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比較sensitive,將太多情緒寄託在精彩片刻的當下,導致身體放鬆的自然反應(大哭、大笑、大high)變得強勢,抑制了腦部的理性運作(記錄、歸納)。熱情褪去後卻記不太清楚事件的客觀本身。講白話一點就是,常常nature high過頭了

過度依賴記錄生活的數位工具(手機、相簿、部落格、對話記錄...),導致沒有被紀錄的事物,在腦袋裡消失得更快了...

年紀大了,記憶力衰退(這點應該不需要贅述)。

記得前一陣子看到一篇報導主題,關於「有個研究報告指出愛看電視的人記憶力容易衰退」。
儘管我的記性本來就不是太好,
但天生耳朵軟的歐巴桑性格,
讓我對於鄉野軼事、民俗傳統、沒有註明資料來源的研究報告、100年前就沒有公信力的媒體報導等等,
偶而還是會抱有「寧可信其有」的謙卑之心。

所以從看了那則新聞後,除了看電視尋求放鬆之外,我會強迫自己多多閱讀。
Reading is a good thing。
Information couldn't be compared with Knowledge after all。

文藝青年阿喵常常會在我桌上放誠品來的小說試讀本,坐公車的時候可以偷時間翻翻,看完了就想買整本回來看。 最近看完的Darling Jim 就是這個SOP底下的產物。在更之前,阿喵借我的31歲又怎樣,也多多少少撫平了我即將告別29的焦慮。

另外,小官有看推理小說(特別是日本近期的幾位大師如宮布美幸、小川洋子等)配啤酒的嗜好,長期累積一整櫃的推理小說,讓我在家蹲馬桶或上班坐公車時,都有閒書可以配耳機的音樂。
Reading is really a good thing。
用眼睛看,用心感受,用腦袋想像畫面。這就是書本與電視不同的迷人之處吧。

現在在看一本叫做「博士熱愛的算式」。開頭第一句的幽默就吸引我了。
我和兒子都叫他博士。博士則叫我兒子「根號」,因為兒子的頭頂平坦得像個根號。...
「只要使用根號,就可以給無窮的數字、肉眼看不見的數字一個明確的身份」

另外,我喜歡這段話:

無論何時,無論怎樣的場合,博士向我們尋求的並非正確答案而已。他不喜歡我們一言不發地陷入沈默,卻很樂於看到我們在苦思冥想之際犯下出奇不意的失誤;如果能夠因此激發出隱藏在問題背後的新問題,更令他樂不可支。他對正確的失誤有一種獨到的品味,即使我們絞盡腦汁都想不出正確答案,他也可以讓我們產生自信。

這畫面曾經出現在我的記憶裡。
我想起在優仕網的會議室裡,無數次的brain storming。
大家天馬行空的丟出想法、討論可行性、用白板畫圖想像畫面,
有的點子知道說了會被嘲笑還是要說,
有的點子離開會議室後仍是茶餘飯後的話題,
the stormed brain never felt exhausted。
當時,我們的眼神總是閃閃發光,
當時,我們擁有自知是井底之蛙的自信與歡樂。

走出井底時卻發現,原來在大世界裡建構brain storming的平衡機制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還是,其實我身處另一個井底?

結論是:閱讀果然比看電視容易喚起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