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

[轉錄]500位CEO 7大操作決策

500位CEO 7大操作決策( 2008/01/20 11:22 鄭國強 )

CEO最重要的技能──做「對」的決策

一份對整個亞太地區高科技企業主的調查,告訴你公司高速成長的秘密,以及老闆們的渴望……

成長的秘密是什麼?這是很多企業主都想一窺究竟的答案,2007年勤業眾信的亞太高科技、高成長500強(Fast500)評比報告中揭露出橫跨日本、南韓、印度、澳洲、紐西蘭、中國等亞太地區CEO的看法。 先從台灣高成長50強CEO的答案來看,將近有6成的企業主認為,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健全的企業策略」,此選項在2006年的調查中,重要性只排在第3位,但本次調查比重躍上最高(59%);其次是高品質的人力資源(44%)和進入市場的時機正確(39%)。

決策1:企業的成長驅動

而對中國的高成長企業CEO而言,看法略顯不同。在此問項的回應上,企業主提出主要原因在於「新產品 科技的銷售」,有7成的受訪者選擇此理由,再者,是占比重有27%的「切入新的市場擴大客戶群」選項。 這樣的答案讓人有點眼熟,若回顧鴻海集團的成長,大致可以相互呼應,例如切入主機板、機殼、準系統、手機等等,每次進入該市場,或者由新產品所帶來的成長推力,都會帶給企業成長,還有因Wii晶片暴紅的原相科技、由主機板切入筆記型電腦的華碩,2007年繼續推出Eee PC等新產品企業,都是最佳範例。

綜觀整體亞太區CEO調查,500位高成長的科技公司老闆看法認為,最重要的成長驅動有3項重點:一來自於產品革新及因應客戶需求;二是高素質的人力;三是來自於技術或智慧資本。3項所占的比重分別為46.8%、20.2%、11.6%。 至於來自收購與合併之推力,在亞太地區調查只占6.4%比重,在中國高成長50強中此答案只占了3%,而台灣的企業主回答比率也只有2%。

決策2:高素質人力時代

若和上一次的調查相較,各項目重要性又大不同,2006年調查中,被認為最重要的成長主因是健全(或正確)的企業策略,其次是高素質的人力,最後是企業主的領導力。 可以發現,成長中的企業最在乎的因素之一,是連續3年都上榜的「高素質人才」,此項因素重要性的排名也從2005年的第5名一下子晉升到2007年第2名。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李吉仁曾表示,以鴻海的高成長為例,顯示需要更多的下一代經理人,以突破可能來臨的成長極限。

有高達73%的台灣CEO認為,尋找、招募及留住優秀人才,是快速成長時的最大挑戰。「也是這3年來都被視為企業持續成長的主要挑戰。」 勤業眾信會計師陳清祥指出,例如2007年宏眹祫癿ateway或光寶併購芬蘭的Perlos,都需要具有國際市場條件的管理人才,更何況台灣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逐漸減少,未來這個問題會更嚴重。 事實上,大部分亞太地區CEO(80.7%)相信在海外尋覓人才至關重要或頗為重要,較2006年的調查結果(47.3%)大幅上升。在18%的受訪公司中,有超過15%的員工是海外僱員,CEO預計這個數字在5年內會上升3倍,並將構成重大的結構性挑戰。

決策3:留住優秀人才

在此前提下,仔細分析台灣老闆們對人才的相關問題發現,超過56%的企業主認為,為了達到公司的成長目標,向台灣以外地區尋求人才非常重要,即使他們也認為,台灣的教育體系非常成功的培養出公司所需要的人才(占76%以上)。這背後依然顯示的是台灣企業國際化的壓力。若被問到「開放大陸人員來台受訓或研發對招募所需人才之影響層面」,有超過半數的回答是「有顯著影響」、「有關鍵的影響」。 看到「人才」在成長的要素中占有這麼重要的位置,那麼CEO們又打算用什麼方式留住海外人才呢?

即使台灣高科技企業最近面臨了員工分紅費用化的衝擊,但在可以複選的調查中仍有63%企業主認為,公司未來保留、吸引人才的主要做法是「員工分紅配股」。其次有61%的答案集中在「股票選擇權等參與性計畫」上,第三才是「以訓練發展計畫強化高階經理人管理能力」,其占回答比重為56%。 在對中國企業的調查也呈現相似的答案,員工分紅及配股占70%為最高,再者是職涯發展計畫,最後才是訓練計畫。

決策4:未來5年最具成長機會-亞太

再者,若被問起未來1年內最能刺激高科技產業成長的因素,台灣老闆們心裡的第一選項是「全球化人力資源的廣泛應用」。陳清祥說,台灣企業走向全球化的結果,就得和國際公司去爭取人才。背後所反映出來的是,整體亞太企業國際化競爭愈趨激烈。 高成長企業未來一年的主要市場,亞太高成長500強中的CEO有近60%認為,在亞太地區,而中國地區企業主反映最高,竟有85%,並有76%認為亞太地區也是未來5年內可提供最佳成長機會的市場,至於台灣地區CEO則更明確指出市場在中國(含香港),比重占61%,是未來可供擴張的區域。

至於北美地區是各國CEO第2看好的成長市場,在2006年亞太Fast500的調查顯示,看好北美的CEO比率為20%,2007年則增加至25.4%。 中國地區Fast50的CEO看好北美地區比率為9%,顯示未來重心仍以亞洲為主。而台灣Fast50企業主看好北美比重由2005年調查的15%,一路升高至2007年的25%。另外,未來5年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被亞太區CEO看好的比重一直在14%上下,而被中國地區企業主看好比重只有6%,台灣區CEO較重視歐洲的部分,看好比重有10%。

決策5:未來3年產業走向-生技

更多人關心的,科技業CEO未來看好的產業又是什麼呢?這份調查雖然只有針對台灣Fast50的企業主,但其答案也頗具市場價值。 若針對未來1年產業動向預測,最被看好的主流是電腦、PDA或者其他周邊(56%),被視為第2主流的是半導體、元件、電子(51%),其次是無線網路及相關服務(41%),第4是娛樂裝置(39%)。

把時間拉長,對未來3年的產業潮流,CEO第一看好的是生命科學(44%)。會計師陳清祥說,這個選項在去年並未進入前3名,現在被如此看重,可能和政府的獎勵措施以及產業的能見度提升有關。調查中被認為第2主流產業是半導體(37%),去年這個比重只有33%,至於無線網路產業比重為37%,比去年的48%大幅減少10%,落居第3位,顯示市場對於無線通訊的預期分歧及錯估。 然而,對一個高成長企業而言,也是處處存在威脅與危險,在2007年不論是亞太區或者是中國大陸上榜的CEO,感受到最大的威脅就是勞工成本增加,分別占其比重31%和36%,第2大威脅才是「政府過度管制」。

決策6:政府限制 愈少愈好

和前者不同,對台灣的CEO而言連續3年都上榜,並且威脅性日趨攀升的因素就屬「政府過度管制」因素,其比重由2006年的33%一舉躍升至去年調查的54%,大幅成長了21個百分點。在中國大陸地區被認為未來主要發展市場的趨勢之下,政府對當地投資上限成了高科技企業主們最擔憂的問題。更進一步分析,有42%的企業主認為,現階段最需要加強的投資環境條件是「兩岸三地投資限制」,排名第2的才是租稅成本。 至於CEO們個人最關心的,則是持續維持獲利,此項因素在亞太區CEO中排名第2,但在台灣區CEO中卻是連續3年都是第1,即便企業主們認為未來1年企業仍保持高度成長(49%極有信心),以及44%的受訪者未來3年仍可持續成長,但面對日趨多變的競爭市場及條件,能否持續獲利仍是CEO最關心的問題(29%)。

決策7:做「對」的決策

要持續成長,必須懂得面對多變的環境,若以製造業為主的台灣科技廠商而言,套用郭台銘曾經說過的話,所謂的產能,也就是某一個時間點,由人員、設備、土地、廠房等生產資源分配所產生的能力,看來組織與管理,成了領導人最重要的課題,那麼CEO們自己又怎麼看領導一個高速成長中公司的必備技能呢? 做「對」的決策、專注核心競爭力與全球化的思考能力,一直是被CEO認為最重要的3項技能。尤其是第1選項的比重由2006年的43%大幅增加到07年56%,這裡面不但透露出公司得以高速成長的秘密,也點出挑選潛力企業的條件所在。

2008年1月15日


政治地震接踵 避免國家空轉   中國時報 2008.01.13   江宜樺

     這次立法委員選舉,社會各界原本觀察的重點有三:
第一、單一選區制度的採行,是否有利於兩黨政治的形成?
第二、兩票制的推動,能否給第三勢力帶來生存空間?
第三、附帶舉行的公民投票,能否有任何一案過關?但是,由於選舉結果泛藍大勝、泛綠慘敗,其差距遠大於各方選前的估計,大家的關注馬上變成「泛藍支配的國會究竟對未來有何影響?」以上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

     就選制效應而言,國民黨與民進黨果然是單一選區的獲利者,除了同屬泛藍的無黨聯盟及親民黨共獲得四席外,沒有其他政黨能在單一選區突破兩大黨的夾殺,包括台聯也一樣。第二張選票部份,由於第三勢力整合失敗,雖然不想投給兩大黨的選票超過百分之十,但最後還是沒有任何小黨越過百分之五的門檻,分配到任何席次。至於「討黨產」與「反貪腐」兩項公投,則在投票技術性爭議造成選民反感,以及國民黨選前轉向抵制的情況下,都沒有通過。


單一選區與兩票制是彼此制衡的設計,前者有利於大黨鞏固其區域優勢,後者有利於小黨獲得人民青睞。第二張選票的設計意義尤其深遠,因為理論上這是促使各政黨推出優秀人才、爭取選民認同的機制。但是從兩大黨全國不分區提名名單就可以看出,兩大黨顯然不認為一般選民會弄清楚「選人」與「選黨」的差別,因此排入安全名單內的大都是現任立委、黨務主管或企業負責人,而較少社會清流或弱勢團體代表。反而小黨普遍在意這張選票,試圖推出比較清新的人選。不幸的是,從這次選舉結果看來,兩票制的影響力輸給單一選區制,而兩大黨的盤算基本上也沒有落空。

     眾多小黨未能擠進立法院,大概讓不少期待第三勢力運動的人失望,因為兩大黨過去幾年來並沒有認真問政,只會彼此謾罵指責,現在聯合壟斷立院,台灣的國會品質很難獲提升。而且,選前盛傳小黨若能超過百分之五門檻,則不無可能推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以參與大選的方式進一步宣揚超越藍綠的理念,或以掌握關鍵少數選票影響馬謝兩組人馬的政見。如今第三勢力受挫,上述局面浮現的可能性已經大減。但是,第三勢力諸政黨性格南轅北轍,選前也未能順利整合為一股力量,反而彼此之間還傳出挖角的風波,因此被各個擊破並不意外。
最讓大家感到震撼的,當然是國民黨橫掃各選區、囊括國會絕對多數,而民進黨遭逢前所未有的慘敗,連陳水扁也必須辭去黨主席一職。究竟這樣一種局面的出現,對於未來政局會有什麼影響?具體而言,泛藍會不會發動不信任案,迫使行政院長下台?會不會重提總統罷免案,挾三分之二多數威脅陳水扁最後幾個月的任期嗎?會不會更強勢地杯葛預算與法案,讓民進黨政府更無法以行政資源輔助總統大選?甚至,會不會想修改憲法,以確保將來長期執政的優勢?

     從選後國民黨的定調來看,他們暫時大概不會輕舉妄動,以免選民對新國會產生反感,影響到馬英九的總統選情。事實上,儘管有的政治觀察家認為接下來會有「鐘擺效應」,就是這次慘敗激起泛綠選民的危機意識,從而在下次大選中凝聚力量支持謝長廷;但是更有可能的是「骨牌效應」發作,民進黨接連輸掉立委與總統選舉。為了防止「鐘擺效應」,短期內國民黨應該會十分審慎。

可是,民進黨會不會以退為進,乾脆讓張俊雄下台,要求國民黨落實他們過去最喜歡講的「國會多數組閣」主張,讓國民黨措手不及,陷入組閣也不是、不組閣也不是的窘境?當然,陳水扁總統如果這麼做,很難不讓民眾覺得權謀之心太重,因為他過去從來堅持即使只有國會少數,也沒有理由交出閣揆任命權。不過,如果他真的要泛藍推出行政院長人選,我們也看不出國民黨有什麼拒絕的正當理由。畢竟他已經負起敗選責任辭掉黨主席,也就不無可能負起總統責任交出閣揆任命權。

     如此看來,立委選舉結果所引發震撼還只是開端,未來說不定有連續地震要發生。坦白講,民眾既不希望藍綠繼續瘋狂地對抗,也不希望未來幾個月國家陷入空轉,或充滿爾虞我詐的攻防。然而如果泛藍真要拖垮執政黨,或是泛綠真要逼使反對黨現出原形,我們只能請雙方都按照憲政規矩來,並且請泛綠做好忍辱負重的準備,或請泛藍硬起頭皮接受組閣的要求。

民主政治從來不是按照課本操作的東西,它考驗的是政治人物與所有人民的實踐智慧。台灣的民主發展充滿令人目不暇給的奇景,也提供我們磨練智慧的挑戰。本屆立委選舉再度告訴政治人物什麼是可容忍的、什麼是不可容忍的,如果政黨領袖不能從這麼寶貴的經驗記取教訓,那麼政權怎麼到手,也會怎麼丟失。呼籲大家在繼續前進之前,最好能夠想通這一點。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